Quantcast
Channel: 元辰:鹤舞九天 人魔神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1

解剖刀的情感温度与智慧灵光——散说依然的文学评论

$
0
0

解剖刀的情感温度与智慧灵光

——散说依然的文学评论

依然品评夷陵散文四家 https://www.meipian.cn/gwwkf7r?from=qq

元辰
认识夷陵医院的依然小姐是在2015年的夷陵区作协年终总结会上。当时的作协秘书长刘艳带过来一位青春貌美的少女,对我说,给你介绍一位徒弟,她叫陈毅然,我们医院超声科医生,擅长散文和评论,现任夷陵医院杏林文学社社长,你好好带带她。
握过手,我说,收徒弟免了,我只是个评论爱好者,文学江湖裘千丈,没资格当老师,但可以当陪练,做沙袋子,这就加入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今后一起写评论,参加各种活动。评论家协会正缺少年轻的评论写手,求之不得。
随后,互加QQ、微信。她邮来一组散文一组评论,一看就知道受过系统的训练,基本功扎实,阅读面宽,思想活跃,情感真实,写现实写历史都信手拈来,妙趣成文,但不是信口开河。唯一缺陷是评论的对象多是知名度很高的成名人物或历史人物,如果不是特别老道,很难传播开。我建议她一方面继续多读经典名著,充实历史、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知识,继续散文、诗歌创作,积累艺术经验;另一方面尽可能评论本土有影响的作者作品。这样容易发挥作用,得到认可。
一年多来,她不仅写散文写诗,参加月儿湾、夷陵楼、诗友轮流坐庄的诗会和作协组织的笔会,还在夷陵作家群、夷陵诗词群中发布自己的作品,几乎每个作品都引起大家的赞赏和讨论热议。去年四月初,还专门请我和诗词学会林文楷主席一同给杏林文学社讲散文和小说创作。同时,她在黄祖明指导下,分管夷陵医院院刊文学专栏的组稿和编辑。今年3月底和刘云安共同主持月儿湾诗会非常成功,会后自当主播,录制播送夷陵作家的优秀作品,成为夷陵文坛第一个有声平台。春节前后,我主编《夷陵评论》自媒体平台,发布了林文楷、黄荣久、刘艳、陈晓莺、伍良胜、谭宏清等区内作家的作品,她很快就写了黄荣久散文评论。我看后觉得很好,要她坚持写够三四篇,《夷陵评论》专发一期陈毅然评论。四月初,四篇散文评论就发给了我,人年青,有激情,速度超人地快。
像无影灯下的一把解剖刀,具有炽烈的情感温度,闪着人类智慧的灵光,这就是依然评论。
依然评论,用情深。对所评的作品,喜欢出自内心,读一遍读两遍还觉不够,生怕遗漏了作者的苦心。溢于文字,怎么想怎么说,毫不做作。带着愉悦,认真读作品,本是评论基本功。读得真读得深,才能整体把握作品、分析作品,不望文生意,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给作品;用情深,才能读出感悟读出见解,领略作者的艺术匠心。
依然评论,尚自然。行文如水,来去自如,从作品出发,对文本说话,没有框框套套,不硬生生把作品往自己的先验假定里装。而很多初学者拿起冷冰冰的解剖刀就没一点情感温度,把作品肢解得面目全非。尽管也口如悬河,甚至妙语连珠,但已不是作品固有经验的阐述,而成了批评者一厢情愿的指鹿为马。这样的批评往往误读、误导,作者、读者都不认同。依然知道评论必须从作品出发、尊重原作、尊重读者、用良知与作者和文本对话。因而,她的评论,没有善意抬高,也没有恶意贬低,总体看是真实可信的。
依然评论,行文雅致。四篇评论,读来轻松,没有压迫感。作品与作者评论,跟学术论文有区别,体裁上属于述评,不属于论文,因而不需要板着脸说事,而要像散文一样叙述、陈述、议论、引述、举证。评论必须成为可以独立阅读的文本,读者从评论阅读中获得审美快感,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尤其是当下,评论者、作者、读者借助网络面对面交流,佶结拗牙的评论会遭拒绝。依然的评论好读,就是一大优势。
依然评论,视野宽而准。评论谭宏清,她引胡适,又引鲁迅。评论刘艳,她联想到张爱玲,提到刘艳家乡的故楚遗风。说到黄荣久,便把他和沈从文的风格加以比较。说到林文楷,又把《送祭灯》的结尾与鲁迅《社戏》加以对照。这些都是视野宽、准的体现。虽然着墨不多,但给读者的信息量不少,且非常必要。评论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将文本放到散文创作的洪流中评介,让读者在散文史学眼光的引导下,领会文本的艺术贡献和创作经验。无疑依然有这种意识,并做了切实的努力。
2017年4月9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