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叙事的心灵色彩
元辰
秦莉萍写散文我知道。几年前我动员他到长江论坛新散文发布过作品,其中有篇父亲每天卖菜先给她送来,印象深刻;后来也知道她有作品在晚报副刊发表。只是尚未步入宜昌文坛公众视线。眼下这组属于日常生活叙事的乡土散文,宁静到让人心痛,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跟许多书写者只重视表面事象或者强加一些诗意联想不同,她十分重视叙事的心灵色彩,把身心摆入叙事之中,让叙述饱和着自己微微的心灵悸痛。《留不住的村庄》写到同事季华家吃年猪肉,看到美丽乡村的住户大多外迁,只剩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坚守,只有过年团聚才能热闹一整子,她叹道:“曾经烟村暮树,而今断垣人稀,伴同它老去的,还有那些孤独的老人和他们久久的等待……尽管春天,田野里依旧会开满鲜花。”《老屋,最早的过客》写老屋拆除,不只写:“我只是定定的,木纳的看着挖机,一下,一下,掀开屋顶,掀掉楼板,推倒斑驳的墙壁。裸露出的钢筋,突兀地伸向蔚蓝的天空。裸露出的钢筋,突兀地伸向蔚蓝的天空。”更重要的是老屋的倾诉:十六岁的哥哥被洪水夺去生命的悲痛。《乡村的灯火》《又见炊烟》也以清丽、自然写出对于灯火明灭和炊烟升起的感受。正是这种进入心灵的叙事方式,把日常生活琐事提高到散文审美层面,使我们认同散文的特色,感知到作家的情怀。
作者的散文语言也是富有表现力的。概述,介绍,描写,对话,穿插,都十分注意,尺度把握到位。笔调也是沉着的、稳健的,保持着优雅的宁静方式。
散文本质是叙述的,少不了沉着稳健叙事加情节、细节的诗意质感描写这两项基本功。秦莉萍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散文创作一定要摆正心态,冷静沉着地观察生活,全身心感受事物的审美特质和情节细节,从个人和公共审美经出发把握日常生活题材,寻找适宜自己、适宜对象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系统,逐步形成自我特色。希望秦莉萍在这条路走得更高更远。
2017年3月28日
